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考古新发现持续揭示中华文明密码

考古新发现持续揭示中华文明密码

2024-04-16 17:03:22 [知识] 来源:晰毛辨发网

新华社记者 蔡馨逸 王艺霏

在黄土高原北部、考古毛乌素沙地南缘,新发现持续揭雄踞着一座距今约4000年的示中石城遗址——石峁遗址。随着考古研究进展,华文石峁遗址不断为探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新证据。明密码

这是考古2022年8月6日拍摄的石峁遗址皇城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在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新发现持续揭石峁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公布:从2022年发掘至今,示中石峁遗址皇城台共发现墓葬40多座,华文墓葬成排分布,明密码并用石墙划分茔园,考古具有明显的新发现持续揭等级区分。这是示中目前所发现等级最高的石峁文化墓地,是华文石峁文明程度进入早期国家形态的重要实证。

10月23日至25日,明密码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800余名中外考古学者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中华文明灿如星河,绵延闪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说,经过百余年来几代考古人辛勤耕耘的考古学实践,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近年来,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深入,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相关课题逐步实施到科技考古、水下考古高速发展,考古领域新举措、新成就不断深化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

重视礼乐、藏礼于器,是中华文化传统。早在史前,先民们就创造出一套玉礼器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说,田野考古调查发现,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中随葬玉器种类数量多寡、组合关系变化能够反映墓葬等级,形成了一套制度。在安徽的凌家滩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中也发现了相似的“玉礼制”。玉器见证了中华文明交融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这是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现场(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陕西薄太后南陵的“草原风”金器、河北尚义四台遗址的“贝加尔纹饰”、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的“罗马式浴场”……近年来,中国考古新发现中的多元文化交融印记,揭开了东西方、跨地域文明交流的神秘面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龚国强表示,兼容并蓄是中华文明特质。在唐长安城遗址中发现的珍贵遗物中,流寓人员墓志、墓葬壁画、三彩陶俑、金银器件、玻璃器皿等实物资料,证实了唐长安城的宏大、繁荣和开放包容的气度。

文化遗产不仅在陆地,还在广袤海域。得益于科技创新、设备改良,中国水下考古迈入深海新阶段。“我们将短基线定位系统应用于水下考古,可以确定潜水考古人员在水下的具体位置,并保持沟通,提高安全性和效率。”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经远舰”水下调查项目副领队冯雷说,中国在低能见度下水下考古发掘水平不断提升,对于挖掘海洋文化遗产、阐释中华文明有重要意义。

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威海甲午沉舰遗址3项重要水下考古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近年来在深海考古、古代沉船考古、近现代沉舰考古方面取得的进展,有助于推进水下考古技术研发与突破、甲午海战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展现文明交流互鉴。

考古无长昼,随着考古工作擦亮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何以中国”的文明密码正在被解开。

(责任编辑:时尚)

推荐文章
  • 远古世界曾有这么多“龙”

    远古世界曾有这么多“龙” 新华社记者王珏玢龙腾辞旧岁。虽然生肖中的龙是虚构出来的,但在亿万年前的远古世界中,的确有一群或能翱翔天际、或能畅游水底、或在陆地上称霸的“龙”。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出的鱼龙化石。新华社记者李博摄南京古生 ...[详细]
  • 原子核β衰变释放四个粒子模式首次发现

    原子核β衰变释放四个粒子模式首次发现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科学家首次观测到一种新的衰变模式。在这种衰变中,氧的一种较轻的形式,即氧-13有8个质子和5个中子),通过分裂出3个氦核一 ...[详细]
  • “夜猫子”比“早起鸟”更易患糖尿病

    “夜猫子”比“早起鸟”更易患糖尿病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美国布列根和妇女医院研究人员的一项新发现显示:与那些拥有早起习惯的人相比,晚睡晚起的人患糖尿病风险增加了19%。相关研究发表在新一期《内科医学年鉴》上。图片来源:美国杜克 ...[详细]
  • 水利部: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成效显著

    水利部: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成效显著 科技日报记者付丽丽“今年1-8月,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落实9856亿元,新开工各类水利项目2.36万个,完成水利建设投资7361亿元,均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水利项目施工吸纳就业197.1万人,为经济运行回 ...[详细]
  • 在地底寻找“宝藏”!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钻井深度突破9900米

    在地底寻找“宝藏”!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钻井深度突破9900米 总台央视记者朱江张伟唐志坚昨天13日)下午,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已突破9900米,正向万米地层冲刺钻进。截至目前,我国首口万米深井采用新换上的金刚石钻头,已连续50次取出古老岩石 ...[详细]
  • 科普一下|意外落水该如何自救?

    科普一下|意外落水该如何自救? 近日,媒体报道,一名10岁男孩落水后,仰面朝上漂浮在水里不断呼救,从山西一路漂到河北,最终在石家庄张河湾水库被附近村民救起。那么,意外落水该如何自救?发现溺水者时又该怎么救助?请专家科普一下。科技日报 ...[详细]
  • 青岛即墨:盐碱田水稻喜获丰收

    青岛即墨:盐碱田水稻喜获丰收 科技日报记者宋迎迎通讯员张涛金秋九月,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蓝村街道二里村的千亩盐碱稻田里,金灿灿的水稻“铺”满了稻田,稻穗颗粒饱满,轰鸣的收割机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农民抢抓有利天气进行水稻收割、搬 ...[详细]
  • 当前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新观察

    当前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新观察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拥有全球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每年相关专业毕业生超过450万;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人工智能技术采用率持续提高;5G移动通信技术、设备及应用创新全球领先,提供厚实的基础设 ...[详细]
  • 2024年我国将继续推进“钢铁应用拓展计划”

    2024年我国将继续推进“钢铁应用拓展计划” 新华社记者王悦阳2024年,我国将按照材料升级和材料替代的主要工作方向,继续推进“钢铁应用拓展计划”,与建筑、机械、汽车、造船、石化、电力等下游行业开展紧密合作和协同攻关,共同开发适应行业新特点的钢铁 ...[详细]
  • 新发现挑战传统观点 熊蜂工蜂并非终生不交配

    新发现挑战传统观点 熊蜂工蜂并非终生不交配 科技日报记者马爱平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传粉昆虫繁殖与授粉应用创新团队与国内外高校和企业联合研究发现熊蜂工蜂并非终生不交配。该研究挑战了“超有机体工蜂羽化前决定的终身不能交配”定律,揭开了超有 ...[详细]
热点阅读